
“央视一哥”白岩松:被病痛折磨,每天严重失眠,55岁现状成这样
- 4
草原上的逐梦少年
1968 年,白岩松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的海拉尔,广袤无垠的大草原赋予了他质朴的灵魂和豁达的胸怀。那时的他,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,虽没有优渥的物质条件,却在简单的生活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。然而,命运却在他 8 岁那年,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一击,父亲因病永远地离开了他们,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母亲柔弱的肩头。

年幼的白岩松看着母亲每日为了生计奔波忙碌,心中暗暗发誓要努力读书,改变家庭的命运。在学校里,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,尽情地汲取着知识的养分。每当夜幕降临,昏黄的灯光下,小小的身影总是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,对知识的渴望让他忘却了生活的艰辛。他不仅成绩优异,思维也异常活跃,总能提出一些独特的见解,在同学们眼中,他就是那个充满智慧的少年。

凭借着自身的不懈努力,白岩松成功叩开了北京广播学院的大门。初入大学校园,大城市的繁华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让他既兴奋又紧张。站在校园里,他看到周围的同学大多普通话标准、多才多艺,而自己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显得格格不入。但他没有因此而自卑,反而更加坚定了提升自己的决心。
每天清晨,当其他同学还在睡梦中时,白岩松已经来到校园的角落,大声朗读着新闻稿件,从字词的发音到语句的抑扬顿挫,他都反复琢磨。为了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,他整日泡在图书馆里,研读播音、新闻理论书籍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遇到不懂的问题,他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,不断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。
央视舞台的崛起之路
毕业后,白岩松凭借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出色的表现,幸运地进入了中央电视台。然而,初入央视的他并没有立即迎来鲜花和掌声,而是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,默默地积累着经验。他深知,每一个小小的岗位都是成长的基石,只有脚踏实地,才能走得更远。
直到 1993 年,白岩松的主持生涯迎来了重要的转折点。这一年,他参与创办了《东方时空》栏目。当时的他,年轻气盛、满怀激情,一心想要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新闻体验。为了挖掘有深度的新闻题材,他不辞辛劳,四处奔波。他深入偏远山区,与当地的百姓同吃同住,了解他们的生活疾苦;他走进工厂车间,与工人师傅们交流,倾听他们的心声。
在节目筹备过程中,白岩松常常废寝忘食。为了一个新闻线索,他会反复核实;为了一篇稿件,他会字斟句酌。他大胆创新报道形式,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的生活,用真实的故事和深刻的洞察,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,开启了央视新闻评论的新风格。
紧接着,《焦点访谈》《新闻 1+1》等王牌节目相继登场,白岩松在这些节目中如鱼得水。他凭借着过硬的专业素养、敏捷的思维和深厚的知识储备,迅速成为了央视的 “金话筒”。在各种重大事件的直播现场,都能看到他沉稳自信的身影。无论是香港回归时的激动人心,还是三峡大坝截流时的震撼场面;无论是澳门回归的历史性时刻,还是国庆庆典的盛大转播,白岩松都以他清晰的谈吐、深刻的见解,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精彩的新闻盛宴。他的主持风格独特,既能严肃地探讨社会问题,又能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化解紧张气氛,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尊重。
光环背后的黑暗岁月
然而,在这光鲜亮丽的辉煌背后,是白岩松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痛苦。长期高强度的工作,让他的身体逐渐不堪重负。为了筹备节目、深入采访、撰写稿件,他常常日夜颠倒,作息全无规律。在《东方时空》初创时期,他为了赶时间出一期有深度的节目,连续几天几夜都在工作,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甚至成为了家常便饭。
长时间的劳累和精神的高度紧绷,终于让他的身体发出了警报。他患上了严重的失眠症,每当夜晚来临,他躺在床上,却怎么也无法入睡。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节目中的各种画面、未解决的难题以及可能出现的舆论争议,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,不受控制。他尝试了各种助眠方法,喝牛奶、泡热水澡、听轻音乐,但都无济于事。好不容易有了一丝困意,天却已经蒙蒙亮,新一天的工作又接踵而至。
失眠如同恶魔一般,紧紧纠缠着他,随后抑郁症也悄然袭来。他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,曾经热爱的书籍,如今摆在眼前却无心翻阅;最喜欢的足球,朋友邀约他也提不起丝毫兴致。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,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。在主持节目时,他也只是强颜欢笑,机械地说着台词,内心的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。
情绪低落时,他甚至一整天都不说一句话,把自己关在房间里,与外界隔绝。他的身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,原本还算健壮的他,体重急剧下降,短短时间内暴瘦 50 斤。曾经合身的衣服变得松松垮垮,面容憔悴,眼神空洞无神。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,还出现了斑秃,镜子中的自己让他感到无比陌生,那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央视主持人仿佛已经远去。
MK体育恩波利合作伙伴在病情最严重的时候,他多次站在窗边,心中涌起一股想要一跃而下的冲动,他渴望结束这无尽的痛苦。然而,幸运的是,家人的陪伴让他重新拾起了希望。妻子朱宏钧日夜守在他身边,看着丈夫遭受这般折磨,心疼不已。她收起家里所有的尖锐物品,拉着白岩松谈心。妻子用温暖的怀抱、温柔的言语安慰他,告诉他不必事事都追求完美,他已经做得足够好,家人只希望他健康快乐。在妻子的陪伴与开导下,白岩松渐渐有了求生的意志,为了家人,也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,他决定与病魔抗争到底。
舆论漩涡中的挣扎
随着时间的推移,白岩松的状态逐渐好转,他开始尝试回归主持工作。但他不再像从前那样给自己施加过大的压力,而是以更加平和、从容的心态面对。观众们看到了一个经历磨难后愈发沉稳、睿智的白岩松,他又重新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尊重。
然而,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让他的人生一帆风顺。在一档节目中,面对年轻人 “躺平” 现象,白岩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。他以一种略带反问的语气说道:“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,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,一点压力都没有,只要喜欢的女孩一追求就同意,不会吧?” 他试图通过这番话激励年轻人奋进,告诫他们不应幻想毫无压力的生活,而应直面现实、努力拼搏,通过自身努力去赢得理想的生活。
然而,他的这席话却引发了轩然大波。年轻网友们纷纷指责他 “站着说话不腰疼”。在当下社会,年轻人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。高不可攀的房价让许多人望而却步,即使奋斗多年,也难以在一线城市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;就业竞争异常激烈,“996”“007” 成为职场常态,大量毕业生涌入市场,而优质岗位却寥寥无几;婚恋成本也不断攀升,彩礼、房车等物质条件成为了沉重的负担。
白岩松身处央视平台,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与优渥的收入,他早已远离了普通年轻人为生计奔波、为未来焦虑的困境。因此,他难以切身体会年轻人 “望楼兴叹” 的无力、加班加点的疲惫以及面对婚恋压力的无奈。由于立场不同,他的此番言论自然引发了年轻人的反感,一句备受争议的话,让他从神坛跌落,陷入了舆论的漩涡。
如今,已经 55 岁的白岩松,依然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前行。他的经历,就像一部充满波折的传奇,激励着无数人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